三国志10中的刘备 161年(1岁):出生于涿郡,以卖草鞋为生。184年(24岁):应征入伍,桃园三结义并讨伐黄巾起义军。194年(34岁):徐州牧陶谦病逝,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。195年(35岁):与吕布议和,驻扎小沛。196年(36岁):吕布派兵进攻,战败投靠曹操。199年(39岁):借兵灭袁术、占徐州、反曹操。200年(40岁):投靠袁绍,后逃亡。201年(41岁):投靠刘表,但不为信任。207年(47岁):请出诸葛亮。208年(48岁):结盟孙权,赤壁之战使曹操大败。209年(49岁):任荆州牧,与孙权联姻。211年(51岁):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。214年(54岁):劝降刘璋,夺取益州,领益州牧。215年(55岁):孙权派兵攻打荆州,后刘、孙议和,分占荆州。219年(59岁):攻陷汉中,进位汉中王。221年(61岁):称帝,国号汉,史称蜀汉或蜀。222年(62岁):为夺回荆州,兴兵伐吴,兵败。223年(63岁):崩于白帝城永安宫。

  

  刘备究竟算不算是伪君子我就说正史中的两件事:

  第一件,刘备在夷陵战败后,撤退到永安宫,负责防守江北的黄权后路被吴军切断了,无法和刘备的军队汇合。他不愿意投降渣权,于是一扭头带着部队去北方投降魏国了。曹丕很高兴,对他很好,还问他:刘备会不会怪罪他、继而迁怒他留在蜀地的家人,把他的家人满门抄斩什么的。黄权很肯定的说,决计不会,刘备不是那种人。蜀汉这边听说了黄权投降的这件事后,有关部门就要依法去追究黄权家人的责任,报告给刘备时,刘备叹了口气说,是我对不起黄权,黄权没有对不起我。于是不允许追究此事,对待黄权家人的待遇,一如既往。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黄崇,后来还入了尚书台,担任尚书郎的官职,最终在邓艾入蜀时战死于绵竹,为国捐躯。

  

  第二件事,吕蒙袭击荆州,驻守重镇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献城投降,关羽进退无路,兵败被斩。按律也应当追究家人的责任,可是当糜芳的兄长糜竺把自己绑起来去见刘备时,刘备却亲自为他解绑,认为弟弟的事情,和哥哥无关。对待糜竺,也是一如既往。

  拿这两个一如既往,和曹丕于禁之事、孙权陆逊之事比一比,你想,刘备能是伪君子吗?再仔细品味一下,曹操统一河北后烧毁掉所有缴获的密信,就知道为什么曹操说出那句话了。

  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

  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有很多说得不对的地方,请各位朋友的指正。

  我只是认为,说刘备是豪杰也好、枭雄也好,都行,甚至是曹操所说的英雄,也说得通。但他终究不是一个一生靠做伪行骗假装正人君子的人。有人说真正的君子是当不了政治领袖的。说得真对,所谓先生如万年青草,可以傲霜雪不可充栋梁嘛。但是,伪君子就能当政治领袖吗?我看悬得很。我们读史书,哪怕是读先主传,区区几件事,有一些朋友就觉得刘备这个人真是假得不得了,老是见他对别人好,妈蛋,一定是在收买人心!

  

  如果刘备真的是一直在做伪行骗,千年之后,我们透过纸都能看明白的,为什么当时的人,都那么拥戴他呢?大家都是搞政治的,都不傻吧?甚至是热衷于推倒刘备这件事、并且推了半辈子的大诗人曹操,也没见他写诗痛骂刘备是个伪君子骗了他的心吧?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,开个脑洞yy一下,下一句简直可以接与君共勉啊!!难道当时的人都被刘备骗了吗?也悬得很吧!另外几遍刘备是伪君子,那么人家伪了一辈子,你还能说他是伪君子吗?!

  

  我以为有两点可能:

  1、刘备原本就是君子,长厚似伪,使人迷惑者,必物之相似。

  2、刘备压根就没想过要当君子,当时也没人认为他是君子。陈登说他雄姿杰出、有王霸之略,王霸之略是什么意思?是说刘备这个人,有成王称霸的手段和谋略。如何称霸呢?以力服人。如何成王呢?惟贤惟德、能服于人。这些大家一定都知道。

  一个雄姿杰出、有王霸之略的英雄豪杰,千年之后,竟然被人怀疑是君子or伪君子,是不是太可笑了?

  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最后一点,正史中的刘备是文武双全的人物,鞭打督邮,火烧博望坡,计杀蔡阳,袭斩车胄其实这都是刘备做的!

  1,“怒鞭督邮”这个三国典故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,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回,主要讲的是张飞在安喜县殴打完作威作福、贪赃枉法的督邮后,与关羽劝刘备把督邮杀了,另投他处,刘备心慈手软,并未照做,只是把县衙印挂在督邮脖子上,带着两位义弟就走了 。

  事实上,打督邮的并非张飞,而是刘备,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督邮以公事到县,先主求谒,不通,直入缚督邮,杖二百”。刘备求谒不通,就单刀直入的闯进去,把督邮痛打了一顿,请问仁义何在?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,把这件事情安到了张飞身上。,

  2,

  “火烧博望坡”在演义中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首秀,赫赫战功折服了众人。其实吧,这件事发生于建安七年(202年),是诸葛亮正式出山的前五年,当时刘备投靠了刘表,刘表使刘备屯兵新野,以拒夏侯敦、于禁、李典等所领曹兵于博望。两军相持了很久,刘备先设伏兵于路旁,自烧屯营伪遁,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诈,率兵追之,为伏兵所破。此战为刘备亲自指挥,与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。

  可见,在正史上刘备有武力、有胆识、有计谋,仁义反倒不怎么放在心上,他与曹操一样,都是枭雄,而非英雄。《三国演义》弱化了刘备在其他方面的能力,重点突出他的仁义,于是张飞关羽诸葛亮自然而然就要背锅了,这样确实比较符合小说中设定的人物形象。

  3,“计杀蔡阳”发生在建安六年(201年),演义中为关羽所杀,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斩杀的一个将领便是蔡阳。然而正史中,关羽“计杀蔡阳”并不存在,《三国志》记述:(袁)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,与贼龚都等合,众数千人。曹公遣蔡阳击之,为先主所杀。刘备与黄巾军余部龚都联合,一战斩蔡阳,与黄巾军联手好像也不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。

  4、“袭斩车胄”,演义中的关羽所为,正史中却是刘备杀的,曹操灭吕布后占有徐州之地后任命车胄为徐州刺史,建安五年(200年),左将军刘备因胄傲慢而袭杀胄,据小沛以背曹操。当然,刘备的这次起事很快就以失败告终,三兄弟失散。

  

  以下的正史中对刘备的评价。

  三国志评曰:“先主之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,盖有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焉。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,而心神无贰,诚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也。机权干略,不逮魏武,是以基宇亦狭。然折而不挠,终不为下者,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,非唯竞利,且以避害云尔。”

  “刘备天下称雄,一世所惮。”

  刘元起:“吾宗中有此儿,非常人也。”

  陈登:“雄姿杰出,有王霸之略,吾敬刘玄德。”

  袁绍:“刘玄德弘雅有信义,今徐州乐戴之,诚副所望也。”

  程昱:“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,终不为人下,不如早图之。”

  曹操:“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。”、“方今收英雄时也,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,不可。”、“夫刘备,人杰也,今不击,必为后患,将生忧寡人。”、“刘备,吾俦也。但得计少晚。”

  刘晔:“刘备,人杰也,有度而迟。”

  孙胜、贾诩:“刘备雄才。”

  郭嘉:“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。张飞、关羽者,皆万人之敌也,为之死用。嘉观之,备终不为人下,其谋未可测也。古人有言:‘一日纵敌,数世之患。’宜早为之所。”

  

  诸葛亮:“刘公雄才盖世,据有荆土,莫不归德,天人去就。”、“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慕仰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。”、“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,覆焘无疆,昊天不吊,寝疾弥留,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,臣妾号啕,若丧考妣。乃顾遗诏,事惟大宗,动容损益;百寮发哀,满三日除服,到葬期复如礼;其郡国太守、相、都尉、县令长,三日便除服。臣亮亲受敕戒,震畏神灵,不敢有违。臣请宣下奉行。”

  傅干:“刘备宽仁有度,能得人死力。”

  孙权:“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。”

  周瑜:“刘备以枭雄之姿。”

  陆逊:“刘备世之枭雄。”

  鲁肃:“刘备天下枭雄。”

  张辅:“刘备威而有恩,勇而有义,宽宏而有大略。”

  张松:“刘豫州,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,善用兵,若使之讨鲁,鲁必破。鲁破,则益州强,曹公虽来,无能为也。”

  刘巴:“备,雄人也,入必为害,不可内也。”

  钟会:“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,兴兵朔野,困踬冀、徐之郊,制命绍、布之手,太祖拯而济之,与隆大好。”

  

  杨戏的《季汉辅臣赞》中赞昭烈皇帝:“皇帝遗植,爰滋八方,别自中山,灵精是钟,顺期挺生,杰起龙骧。始于燕、代,伯豫君荆,吴、越凭赖,望风请盟,挟巴跨蜀,庸汉以并。乾坤复秩,宗祀惟宁,蹑基履迹,播德芳声。华夏思美,西伯其音,开庆来世,历载攸兴。”

  习凿齿曰:“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,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。追景升之顾,则情感三军;恋赴义之士,则甘与同败。观其所以结物情者,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!其终济大业,不亦宜乎!”

  《谥法考》:容仪恭美曰昭;昭德有劳曰昭;圣闻周达曰昭;声闻宣远曰昭; 威仪恭明曰昭;明德有功曰昭;圣问达道曰昭;圣德嗣服曰昭; 德业升闻曰昭;智能察微曰昭;德礼不愆曰昭;高朗令终曰昭; 遐隐不遗曰昭;德辉内蕴曰昭;柔德有光曰昭 。 有功安民曰烈;秉德遵业曰烈;圣功广大曰烈;海外有截曰烈; 业成无兢曰烈;光有大功曰烈; 戎业有光曰烈;刚正曰烈; 宏济生民曰烈;庄以临下曰烈。

  以上内容足以证明,先主不是什么伪君子!